近日,中交集团以“繁华丝路·交筑美好”为主题成功举办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发布会,回顾了中交集团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发展历程,发布并表彰了共建“一带一路”系列荣誉。
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伍伟军荣获中交集团“一带一路”最美中方建设者。
伍伟军,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1998年参加工作,先后参建过广州市中山大道立交工程、广州市内环路、天汕高速公路、马来西亚槟城二桥项目、安哥拉洛比托道堆项目、蒙内铁路等多个海内外项目,获得“企业标兵”、“金牌总工”、“优秀项目经理”、中交集团蒙内铁路建设功臣、中国施工协会颁发国家优质工程突出贡献奖、央企劳动模范等荣誉。
梦想之初,起航的方向
1998年,伍伟军大学毕业,进入了中交四航局一公司。入行之初,伍伟军踌躇满志,打算跟着师傅一展所学,可师傅的第一个任务就把他难住了,师傅给了他一包图纸,让他去背图纸。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数字与符号,他愣住了,光是有些构件认都没有认全,还怎么背?
不服输的伍伟军没有被吓倒,跟着师傅开始学习,从认识构件、背图纸、计算钢筋下料到施工。师傅对他非常严格,每张图纸、每个细节、每个参数,都要反复推敲,“经常打回去重新修改几次才过关”。伍伟军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师傅交代的每个任务都认真完成,师傅指出的每个错误都认真修改。“小伙子有股韧劲。”他的师傅如此评价道。
保持着这股韧劲,伍伟军先后在广州内环路、汕梅高速莲花山隧道、梅河高速公路、天汕高速公路等项目磨练自己,每天无论工作有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充电”,总结一天的工作,研究现有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对他来说不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一个学习提升的好地方,不到一年,他对施工技术和相关工艺的掌握已经超过了项目的大多数同事,成为了项目中的骨干成员,被破格提拔为技术主管,并在后续的项目中主持施工方案的编写。与他在同一个项目共事过的徐洪华后来感叹道:“伍总对技术的掌握让人惊叹,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在会议中提出,不出几天,伍总就会提出解决办法。”
安哥拉工程树典范
2008年,伍伟军前往非洲的安哥拉洛比托道堆项目,开始了他长达10年的驻外建设。
“从广州出发,花了近50个小时才到安哥拉洛比托道堆项目部,看见那里贫穷落后、蚊虫肆虐的景象,当时心里还是有点害怕的,也觉得身上担子更重了。”这是伍伟军初次到安哥拉洛比托道堆项目的印象。“不过,我们这些中国建设者过去就是要改变这些局面的。”
这是伍伟军担任项目经理的第一个项目,他信心满满,尽管旅程几经周折,但是当飞机压破云层,陌生的大陆映入眼中时,他还是难以抑制剧烈的心跳,准备在海外项目大展拳脚。然而现实给他“上了一课”,第一个月他就染上疟疾,身体出现突发性寒战、高热并大量出汗,伴头痛、全身酸痛、乏力。
巨大的落差让伍伟军和同事们有些不适应,但他们还是调整心态,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就算要回国,我们也得把项目干好了,风风光光地回国。”伍伟军这样跟同事们说。
调整好身体之后,伍伟军马不停蹄投入到项目建设中。由于当时安哥拉刚结束内战,物资极度缺乏,除了砂石之外,项目建设所需施工物资全部都要从中国采购及出运。从编制物资计划、国内询价、携带样品交业主审定、物资采购到出运,任务重、周期长,给项目的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时管理人员人手不足,伍伟军只得身兼数职,开始从头学习物资的采购、管理流程。
在发现初期采购到的物资有一些参数、型号不对后,伍伟军在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时将所需物资的有关参数和图样都编入计划,避免采购到的物资货不对板,做到采购的物资都是可用的,到港的物资绝不浪费。同时他还精细编制卸船方案,加强了项目物资采购成本管理、到港物资的验收、分包队伍物资调拨和使用过程的控制,大大降低了成本。
经过三年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项目达到国家级优质工程标准交付,分项工程也实现了“零缺陷”移交的目标。在出席疏港桥通车仪式和VTS办公楼竣工典礼时,洛比托市市长不由地赞叹:“施工方按期交付质量过硬的工程,为其他在洛比托建设的工程公司树立了典范”。
越挫愈勇的“定海神针”
2014年12月,伍伟军接手了蒙内铁路一标的建设。“我想将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管理带到一带一路上去,让它们在非洲大陆落地,同时也让更多的‘中国建造’走向世界。”伍伟军这样说。
蒙内铁路一标是蒙内铁路制约性、控制性的关键标段,是全线5个土建标段中桥隧比例最高的标段,在全线施工任务中难度最大,伍伟军担任蒙内铁路一标负责人,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苦不苦,看老伍;成不成,还是看老伍!”时任中交蒙内铁路总经理部总经理孙立强表示,伍伟军是项目上的“定海神针”。
在全长500公里的蒙内铁路施工中,一标的线路中包含蒙巴萨港站、蒙巴萨西站、蒙巴萨特大桥、马泽拉斯特大桥等大型控制性工程,光是全线最大的站台之一的蒙巴萨西站填方量就超过了420万立方米,项目对回填料的需求巨大。
在蒙巴萨西站建设之初,伍伟军就已经做好了周密的打算,考虑到蒙巴萨西站较大的填方量,项目一致认同从海内取砂最为划算,向陆地延伸50公里都为公有土地,不仅运输便宜,还可以减少征拆带来的麻烦,在海里取砂也得到了肯尼亚国家环保局的许可。
但采砂作业刚开始,伍伟军就主动叫停了工作。他注意到在作业海岸的附近居住着不少渔民,渔民们平时在附近打鱼,采砂作业如果继续下去,必然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影响。伍伟军在施工过程中一向关注属地居民的生活,“我们要在这里建的是一条惠民路、幸福路,不能以妨碍当地居民的生活为前提”。伍伟军决定转换思路,海里采砂不是最优选,能不能陆填?伍伟军眼前一亮开始在附近寻找料场。但是,老天像是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合适的采石场都在60公里以外,高昂的运输费得不偿失。找不到料场,能不能自己找地开采?这个想法一出来,伍伟军立刻发动全项目部的力量寻找开采地,项目人员分组进行地毯式的搜索,找一处钻一处看一处,最终在失败上百次的四个月后找到了离蒙巴萨施工点20公里的石料开采地,解决了300万方以上的填料问题,时任项目副经理罗锋感慨地说道:“我们当时每天都在钻孔取芯,钻孔数都超过了400次!项目里的人几乎都不抱希望了,还好伍总坚持了下来。”
就这样蒙巴萨港回填料难这块硬骨头被伍伟军给啃了下来,不但没有亏本,还节约了大量成本,项目建设也得以顺利推进。最终,蒙内铁路提前两年半通车,中国速度、中国制造震惊世界。
“1893年英国人修了东非铁路,如今时隔100多年,我们中国的铁路第一次在非洲落地,这对我们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谈及蒙内铁路的建成,伍伟军这样说。
2021年10月,伍伟军与一众建设者受邀重返肯尼亚,主办方组织他们乘坐特意放缓速度的专列行走在蒙内铁路上,沿途自然风光旖旎,野生动物在草原上奔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面对眼前的一切,伍伟军称“恍如隔世之感”。
有人问伍伟军,早知道参与海外建设那么苦,你还会去吗?伍伟军停顿了一刹,不是犹豫,是追忆,随即斩钉截铁:“我会!”
“如果以后要我去,我还会去!”